近期,深圳市消委会开展薯片中外对比比较试验,选取15款线上线下热销的薯片品牌,比较试验的样品选取油炸型薯片和焙烤型薯片。在深圳市消委会发布的《薯片比较试验报告》中,显示有些品牌薯片中的“丙烯酰胺”含量超出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。结果发布后,网络上出现不少类似“XX知名品牌检出致癌物超标”的报道及转载标题。
11月2日,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回应称,此类话题及内容说法有失妥当,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。高淀粉食品在高温处理时,就有可能形成“丙烯酰胺”,因此,消费者不必恐慌。目前国内外对丙烯酰胺均没有安全限量标准,欧盟制定基准水平值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,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。消费者应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,合理营养,平衡膳食,不要过量摄入煎、炸、焙烤淀粉类食品。
3日,记者走访多家大型超市,在采访中了解到薯片销售未受影响。对于薯片的食品安全,市民众说纷纭,总结起来持两种态度,一种支持者态度认为薯片对健康没有影响,可以少吃;另一种反对者态度则坚持薯片是“垃圾食品”,坚决不能吃。
“相对于很多健康食品来说,薯片或许没有那么健康,但是日常生活中毕竟吃得少,对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。”支持者王先生说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吃到很多高油高盐的油炸食品,这种食品跟薯片并无二致,吃了这么多年,身体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,因此薯片少吃也没有关系。与王先生持不一样态度的刘女士则认为,薯片非常不健康,尤其对小朋友的身体健康非常无益,因此坚决不能吃。“薯片毕竟是高温处理的高淀粉食品,谁都不能保证吃了会不会对健康有影响,因此,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吃。”刘女士还认为大人吃薯片的时候,小朋友也会想吃,为了不引诱小朋友,薯片还是不吃了吧!
此外,记者从临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,12315未接到相关投诉。
相关链接:
丙烯酰胺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。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、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。淀粉类食品在高温(>120℃)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。丙烯酰胺可见于吸烟、经高温加工处理的淀粉食品及饮用水中。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,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中检出丙烯酰胺,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。之后多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。
丙烯酰胺具有毒性,吸入其蒸气或经皮吸收,能引起中毒,产生神经中枢障碍及肝损伤,对皮肤也有腐蚀,对眼睛有刺激性。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, 即“人类可能致癌物”。
2013年8月,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,在对肉类、蔬菜、豆类及麦制品等共133种食物进行检测后发现,样本中47%的食物含有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,其中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蔬菜及其制品的丙烯酰胺含量排第二位,仅次于零食类食品。该中心又对22种蔬菜样本进行测试,发现炒菜时间越长、温度越高,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,加入食用油炒和干炒的检测结果无异。在送检的蔬菜中,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,其次为大蒜、洋葱,紧随其后的是空心菜、灯笼椒、茄子、芥蓝、丝瓜、西芹、芥菜,而生菜、菠菜、苋菜在炒制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较少。
临报融媒记者 张慧